
看新闻看新闻联播

如何看待央视《新闻联播》正式入驻快手、抖音平台,刷短视频也能了解国际时事,你怎么看?
“快手的老铁们,你们好。”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说这两句话的是坐在《新闻联播》 (以下简称为《联播》) 主播台上的梓萌和康辉。
《联播》的官方抖音号和快手号正式开通。除了“求关注”,发布的短***都来自央视最近推出的新媒体栏目《主播说联播》。不到两天,《新闻联播》抖音和快手账号粉丝量均超过了1600万,这惊人的圈粉能力被网友评价到“《新闻联播》不愧是电视届的扛把子”。
评论区里前来打call的网友络绎不绝,从儿时的“不爱看”到现在的“守着看”,开播了41年的《新闻联播》可以说陪伴了两代人的成长。
在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是什么让无数年轻网友重新粉了老牌《新闻联播》?《新闻联播》走向“新生”又意味着什么?
接地气的“出圈”《新闻联播》
最近明显感觉《新闻联播》团队变潮了。不仅《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越来越“接地气”,对网络事件、搞笑段子信手拈来,《主播说联播》更是评论硬核,妙语连珠。 我们总结成文字版看看其特点。
No.1 关注网络***
止暴制乱不再是广大香港同胞的共同心声,也是14亿中国人的共同心愿。这些天,从饭圈女孩到帝吧网友,再到广大海外留学生,所有爱国爱港的力量正在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呵护香港,力挺香港。
No.2 语言风格硬核
美国一百多名所谓对华强硬派人士声称,在美国的政治体制中,政治是常态,战争是例外,而中国恰恰相反。这一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
No.3 妙用网络段子
美方的一些人,总是摆出那么一副霸道总裁的样子,我不要你觉得好,我要我觉得好。都什么年代了,在利益深度交融的今天,如果我不好的话,你又能好到哪里。
当诙谐给力的表达遇上严肃认真的新闻主播,这一软一硬的“反差萌”使人们逐渐打破《新闻联播》枯燥无聊的刻板印象。短***平台中,《新闻联播》内容搭配上鬼畜音乐和搞笑字幕,使观众的视听体验不断升级。与时俱进的内容生产方式,也使得《新闻联播》金句频出,引发了社交平台上的传播热。
不仅如此,在当下的中国,公众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日趋多元,这意味着新闻内容生产者正在面对一个越来越异质的受众群体。《新闻联播》对饭圈女孩、帝吧网友和霸道总裁黄晓明“明学”的关注,展现了其作为主流新闻节目的包容性和多面性,也让政治传播逐渐渗入到崇尚个性的亚文化群体。
情感化的创意表达和立场坚定的犀利点评,使《新闻联播》在一张一弛间传递了中国声音。社会学家塔克曼曾说,新闻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在国内外形势动荡的今天,《新闻联播》不仅是信息出口,更在彰显中国态度。
《新闻联播》公信力的转向作为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标志,1***8年元旦开播的《新闻联播》被认为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新闻节目。”
20世纪80-90年代,《当代电视》杂志开办“电视和我们栏目”,冰心、萧乾和叶圣陶等知识分子都投稿称,《联播》是其最喜爱的节目。当时的《新闻联播》作为少有的权威媒介,起到了“开眼看世界”的作用,正如童道明所说:“只有每天晚上看《新闻联播》的人,才可能相信自己的确置身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当历史的车轮转向信息时代,《新闻联播》无法满足观众更具时效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的信息需求,从而转向了带有怀旧色彩的集体记忆。与每年春晚的结束曲《难忘今宵》相似,很长时间以来,《新闻联播》熟悉的开头曲所承载的更多是一种陪伴的力量。
《联播》经典的开头音乐
有学者将《新闻联播》起到的陪伴作用总结为《新闻联播》独有的“建构共识的政治仪式功能”,认为《新闻联播》用稳定的符号影响和建构着观众对自身及国家的理解,也决定了观众正以象征性的方式参与国家事务。
在这种解读下,《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是由外向内的,免不了带有一点强制观众接受的意味。而如今,知著君个人认为,传播形式和内容生产都在全面创新的《新闻联播》,正在用“人格化”策略逐渐实现自身公信力“由内向外”的转向。
如今的《新闻联播》形象大胆直接,不仅什么都能评,还什么都敢评。《新闻联播》中频繁出现的网络词汇和网络***极大地降低了观众的认知成本,在保证新闻性的同时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人情味儿。这让观众在大呼过瘾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地由内而外信任和依赖《新闻联播》。
不仅如此,《主播说联播》等衍生节目也对《新闻联播》的“新生”起到了重要的反哺作用。康辉、欧阳夏丹等人常说的“no zuo no die”“我也真是呵呵了”,这样接地气的硬核评论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主持人正主动走下“神坛”,在严肃表态的同时,真诚地与每个人连接和互动。
主播李梓萌这样评价《新闻联播》和快手、抖音的共同点:
《新闻联播》开播至今已经41年了,可能比很多老铁的年龄还要大。快手的Slogan是“记录世界记录你”,新闻联播每天都在记录中国,记录真正追求幸福与进步的中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希望通过快手平台,让新闻联播能与世界的每一个用户连接、互动。
央视《新闻联播》作为核心官媒不断融入民间新媒体,与时俱进逐步改变公众对传统央媒固有形象的做法除了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看《新闻联播》并关注国际时事外还能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何乐为不为?
1、毕竟现在是自媒体光速发展的时代,新闻联播每晚7点开播,这个时间点很多上班族还在加班或者在下班的路上,是没有时间看电视的,新闻联播的入驻,能够让各个领域的人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关注国内外新闻,是一件利民的事情
2、央视新闻联播一直给人的感觉是严肃,沉闷,高高在上的。入驻自媒体平台,可以让观众了解到做新闻的台前幕后,给人一种从神坛走下来的感觉,更能贴近大众,并且能够转变大众对于新闻联播既往形象的看法,这样的反差更进一步带来了流量。
3、通过这样的方法,央视新闻联播能够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手机端,真正的能够融进百姓的生活
吃饭的时候是心无旁骛吃饭快点,还是边刷新闻电视边吃饭快点?
老铁,你自己也注意到了,你想问的不是哪个速度快,而是你对你妈妈的厨艺有意见,对吗?
也许,有那么一天,你和你妈妈一起做菜,或者你单独给别人做菜,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你就不会边看手机边忙忙活活的吃饭了,可以体会一下,孩子是好孩子,呵呵。
只提醒到这里,剩下自己体会吧。
吃饭适合慢慢吃,嚼碎再咽,这样胃才容易消化,胃功能不好的人更适合慢慢吃,一定要嚼碎嚼软了再吞下去,不然胃会受不了,所以可以边看新闻电视慢慢吃最适合了,人的寿命也会长些,胃功能也不会容易退化。
我认为,吃饭的时候心无旁骛还是吃饭快一点的,边看电视新闻边吃饭就有点分心了。如果碰到爆炸性新闻,我估计你也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弄不好,汤也会洒了你一身!
子曰:食不言 寝不语 。这句话的[_a***_]就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睡觉之前,不要聊天。这样影响我们我们的吃饭和睡觉,吃不好,休息不好,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要求我们吃饭时要专心一点,睡觉的时候要静心安然。
但我一点也不赞成孔子那一套,本来工作了一天,吃饭的时候,家人聚在一起,彼此分享一下有趣的事情,这是难得的温馨快乐的时光,如果一家人一句话也不说,反而让人感觉很不正常,一个个就像神经病一样,所以,我对“食不言”是真真做不到,也没有刻意去做到。人不能为了养生而养生,搞得生活了无情趣。
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也有助于养生,这也是国人的养生之道。细嚼慢咽,拉长吃饭时间,这又与现在的一些观点相违背。有人说,吃饭的时候,快一点反而说明一个人精力旺盛,身体状况好,注意力集中,并且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一家著名的公司招聘员工,应聘者众多,临近中午的时候,让应聘者一起到餐厅用餐。有的人很快地将饭吃完,并且打扫的干干净净,大部分人在十分钟之内就结束了战斗。一部分人在磨磨蹭蹭,细嚼慢咽,有一个甚至询问面试的地点在什么地方。工作人员告诉他,你已经被淘汰了,那人大吃一惊。原来这用餐就是公司的面试方式之一,从中看出那些员工的身体素质和时间观念。公司绝对不会要这种做事磨磨蹭蹭的员工的。
所以,你妈妈提醒的你是对的,一心不可二用,专心快速地吃完饭,然后再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好!
你喜欢看《新闻联播》还是喜欢《焦点访谈》?
看到悟空问答,我才想起来。我已经有N多年没看《新闻联播》与《焦点访谈》,也许是我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我被社会淘汰了!我现在,最关注的就是(今日头条)。特别喜欢看看评论!偶尔也发表自己的观点,做一回主角!
原来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我都看,慢慢地新闻联播我就只看天气预报了,焦点访谈看的也越来越少了,现在我基本只看纪录频道体育频道和动物世界了,以后的趋势是电视看的越来越少了
原来这两个节目是必看的,首先不看的是《焦点访谈》,因为98年关于我们单位的报道,在编辑的时候前后颠倒,导致意思完全不一样而且严重失实,所以从那时起就不看这个节目了。《新闻联播》也已经三年不看了,没兴趣了。
***新闻联播有什么好处?
1、可以让你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新闻
2、可以增长你的知识储备
3、可以让你更快的了解到国家最新的出台的法律法规
4、可以让你了解到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
5、可以让你储备谈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zwhjy.com/post/15787.html发布于 今天